培养方案

当前位置:首页  人才培养  培养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循高等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全面落实《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教育部360体育直播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教高〔20196号)、《教育部360体育直播印发《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的通知(教社科〔20182号)》、《江苏省教育厅360体育直播加快培养一流人才建设一流本科教育的实施意见》(苏教高〔20195)、《江苏省教育厅360体育直播推进一流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的实施意见》(苏教高〔20211号)、《省教育厅360体育直播大力推进高校教学数字化工作的意见》(苏教高〔20231)等文件精神,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制定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2018.1)》为依据,以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定位,统筹考虑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各类专业认证标准、新工科建设要求、学校办学定位、行业标准等因素,明确专业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方案

二、基本原则

(一) 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加强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全面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堂进学生头脑,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各环节,立足中国国情,密切联系社会实践,提升思政课的思想性、有效性、针对性和亲和力;把课程思政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环节,进一步推进课程思政和专业思政,将德育和专业教育有机融合,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根据不同专业人才培养特点和专业能力素质要求,统筹规划专业思政目标以及在课程体系中的安排,逐步实现课程思政体系化,把立德树人内化到培养目标、毕业要求和课程目标及内容中,形成专业课教学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紧密结合、同向同行的育人格局;坚持价值引领,强化学生的爱国情怀、道德和责任意识、法律意识,着力培养学生 “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都能得到良好的发展,具备健全的人格、适应终身教育及社会发展变化需要的能力。

(二) 深化产教融合,创新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主动面向区域、面向行业、面向产业办学,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深入推进产教协同育人。在深入研究应用型人才培养所具有的能力、素质、特征的基础上,构建产教深度融合机制,创新高素质应用人才培养体系,校企联合构建与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相符的课程新体系,共同开发校企合作课程,共建实习实训基地,搭建产学研服务平台,促进课程内容与技术发展衔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融合形成产教深度融合、多方协同育人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三)全面落实OBE理念,重构和持续改进人才培养方案

全面落实“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国际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理念(简称OBE理念),进一步优化培养目标、毕业要求、毕业要求与课程关联矩阵。要认真分析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贴近业界、聚焦需求,确定本专业学生的就业行业及岗位面向以及需要具备的知识、能力和职业素质,按照反向设计原则重构和持续改进人才培养方案,由需求决定培养目标,由培养目标决定毕业要求,再由毕业要求决定课程体系毕业要求的能力结构中的每一种能力要有明确的课程来支撑,课程体系中的每门课程要对实现能力结构有确定的贡献。突出以学生为中心,以提高学生学习成效与发展成效为目标,根据学生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深入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优化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突出专业特色。

(四)构建与“新业态、新技术、新产业”相适应的新课程体系

主动面向新兴科技、新兴经济、新兴产业、新兴行业、新兴业态、新兴市场发展的新需求,从个人能力、团队能力和全局意识三个维度重构面向未来的、符合专业定位、岗位面向的专业人才能力框架,明晰本专业毕业生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养;构建与之相适应的新课程、新环节、新内容、新体系;要立足新业态需求,打通专业的隔断,打通一级学科或专业类下相近学科专业的基础课程,开设跨学科专业的交叉课程,加强各专业的交叉复合,促进人才培养由学科专业单一型向多学科融合型转变,形成专业的新方向,针对行业或岗位群对应用知识、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要求,开设专业方向模块化课程,以适应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结合学科专业特色与优势,对接国家发展战略和江苏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五)以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为主线构建有应用型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

突出实践教学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主导地位,根据各专业特点构建以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为主线、有应用型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根据生产、服务的真实技术和流程构建知识教育体系、技术技能训练体系和实验实训实习环境、平台和基地,创造“做中学”的实践教学条件;基于产业发展和创新需求,与行业、企业合作共建集教学、科研、生产、创新创业、培训服务等功能为一体的实验、实习实训基地,整合多主体资源打造专业类或跨专业类实践教学平台,积极探索校企协同育人新模式;要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和训练,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体系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与实践应用能力培养深度融合;将创新创业竞赛纳入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强化实践教学,优化实践环节,提高学生实践应用能力,重构实验课程体系及实验项目内容,设置综合课程设计和专业综合设计

(六) 因材施教,深入推进分层次、个性化、多样化教学

优化与大类招生相对应的大类培养,加大大类学科基础课程的整合力度,设置相近学科共享的大类学科基础平台课程,拓宽学生的基础知识和专业视野,为学生了解专业、找准兴趣、自主选择、共享资源提供机会,大类招生的专业分流(含专业分方向)在第二学期或第四学期完成。鼓励专开展分层次教学,切实因材施教。加强知识综合和交叉复合,增加选修课课程的比例,增加个性发展课程模块,设置跨学科、跨专业、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求的选修课程。各专业应根据经济社会需求和学生个性发展需要设置专业方向模块,开设与本专业特色发展吻合,与学生全面发展相适应的个性化课程,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专业方向、自主选修课程。鼓励各专业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发展需求,制订辅修专业培养方案,供学生跨学科修读。

(七)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创新,加快教学数字化进程

 借鉴国内外数字化教育教学先进经验,面向国家战略与产业发展、面向师生需求、面向教学场景、面向未来发展,探索虚实融合的教育教学新形态;拓展教学时空,探索虚实融合空间中体验式、探究式、合作式、互动式、混合式等教学新模式,促进信息技术支撑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流程创新;丰富/升级线上、线下、线上线下混合式、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社会实践等课程,提升学生数字化学习能力,加快建设数字教材、试题库、案例库、素材库等教学资源。



返回原图
/